已經換到這兒了喔

http://cloud-say.com
倒數 到新頁面

2007年10月3日

與精神分析師聊天的怪夢


話說昨天我才感嘆自己的創造力下降,晚上時馬上做一個怪夢,也許是因為睡前看了榮格(註1)的自傳,自傳中提到「集體潛意識」(註2)讓我心中有一些想法,但沒有馬上浮現。

晚上時,這股靈感就潛到深沉意識中了。

我夢到跟一個精神分析師走在一起,他是一位德國人,至於為啥會跟我走在一起,前面的情況我已經忘了。他是德國人,英文沒有很好,所以我可以大方的用破英文跟他對話。

我跟他在過一個馬路時,跟他提到「移情作用」(註3)。人類對同樣情愫的事物,在不同環境時,會有轉移的現象,也許是看到某種相同的質,於是有了移情作用。這論點其實是基於榮格書中所提到的一點「情結」(註4,在睡前看這類傷腦的書得確不宜) 移情基於情結,讓人產生了同情心,人對曾經傷害自己與傷害別人所擁有的罪惡感,彌補作用或相似作用,有著想嘗試或遠離、逃避的心理。



曾經在心中造成很大迴盪的事,若以另一種形勢產生,會產生榮格所提到的「情結」,甚至未來再產生時,會有「移情」效果。

當然這是只初步的討論,在這麼開了頭後,我跟這位德國心理學家過馬路時,碰到一個反社會的偏激分子,偏激到有精神狀態的問題。他手持刀劍,身穿德國二戰前,騎兵所穿的衣著。敬禮時用右手平行舉高,像對希特勒敬禮一樣。口口聲聲說要復興帝國主義與法西斯主義,揚言要將非日耳曼民族滅絕。

我身旁的精神分析師是位猶太人,我深怕他的安危,帶他就這麼左閃右閃的,想避過這個偏激分子。

在他發現我們,向我們追趕時,同時也被另一群人發現。那群人也是一群精神狀態有問題的人,他們如同日本的青少年,受到社會總總的壓抑,而產生暴力傾向。(註4)他們手持棍棒,群聚在一起,身穿明星學校制服,相邀攻擊地下道單獨行動的上班族。這群人就如同這些少年一樣,他們在打完人後,不帶罪惡感及歉意,認為人只是發洩的工具,甚至會輕這些弱者。

他們一群人就這樣把這位精神有問題的偏激分子給虐殺了。像電影《發條橘子》(註5)中那樣,毫不在乎。殺完了還暱笑說『什麼?這樣就死啦?』

後來我就醒了,在醒來一陣子後,才回想起自己的這個夢。

總總光怪陸離的事情發生,但又看似合理,就像我早上看見騎腳踏車的人戴著全帽,可是卻在總統府那些憲兵前闖紅燈…而大家卻猶如陌生人,習慣了這種莫名其妙,卻又看似合理的事情。

這社會是適者生存吧!弱者都該死,所以這會攻擊人的神經病被殺死是應該的,有病的人死是應該的…唉~腦中一片混沌。

----------------------------------

註1)榮格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A1%E5%B0%94%C2%B7%E8%8D%A3%E6%A0%BC&variant=zh-tw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瑞士著名心理學家,也是個精神科醫生。他是分析心理學的始創者。

註2)集體潛意識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B%86%E9%AB%94%E6%BD%9B%E6%84%8F%E8%AD%98&variant=zh-tw
是人格結構最底層的無意識,包括祖先在內的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和經驗庫存在人腦中的遺傳痕跡。集體無意識和個人無意識的區別在於:它不是被遺忘的部分,而是我們一直都意識不到的東西。榮格曾用島打了個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島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識;由於潮來潮去而顯露出來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個人無意識;而島的最底層是作為基地的海床,就是我們的集體潛意識。

註3)移情作用
所有移情現象的共同分母是重複。過去經驗與行為模式自發在新版本中重現,而過度的重複本身就意味了深刻的神經症性衝突。在意識層面,主體可能作出巨大努力以改變行為,但由於早期衝突的持續影響,本能被自我阻止全部渲洩,行為被迫按照原型一次一次重複 ...
http://baike.baidu.com/view/113428.htm
http://www.psychcn.com/counseling//jdjc/200512/1473518277.shtml
http://pei.cjjh.tc.edu.tw/~pei/discover/beauty_10.htm

註4)日本青少年犯罪現象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2201/2004/08/31/561@285480.htm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08/11/content_1759155.htm
節錄
研究犯罪的著名精神病專家作太秋良說:“在日本,青少年犯罪與貧窮無關。你可以說,這多半與壓力和成長問題有關:孩子們覺得自己缺少關愛,是多餘。”於是,許多年輕人到因特網構造的虛擬世界尋求安慰。他們可以在網上看《女殺手》一類的動畫短片,這部片子的主人公是一個身穿迷你裙的兇殘女孩。 

註5)電影《發條橘子》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16447
http://www.lib.nctu.edu.tw/Multimedia/new/index/LDF/LDF000587.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