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換到這兒了喔

http://cloud-say.com
倒數 到新頁面

2010年2月12日

人類的奮鬥史


早上騎車時隨意亂想,國中時某位好友原本想去唸某系,但家人與師長的反對,他於是轉向另一系…仔細想想也對,原本他想唸的是文史哲類的政治系,後來到比較偏實用科學的傳達系,仔細想想沒啥米不好。大部分台灣的學子們也都是這樣,父母親較重視實用科學了,與其唸那個文學哲學的,不如唸比較能賺錢的商業類,這類的想法更容易出現在貧窮的家庭環境中。

但大學之初卻是從文學、哲學、藝術所開始的,西方世界中,所有學問的濫觴都是從哲學,舉凡數學、天文、邏輯等等一切的理性思考由哲學,而文學跟藝術的成就更是讓許多學問更加的逢郣發展…如今世人卻較重視實用科學,忘本追末,這樣好嗎?
也沒什麼不對,仔細想想,大家都為了生活,你看前方那位仁兄,也許他有著沉重的家庭,有妻有兒要撫養,誰會去管什麼文史哲呢~管他一切學問的起史,能過生活最重要,有何不對呢?



為什麼又要生小孩呢?翻開人類一長串的人類史,幾乎都是為了生存、為了繁衍下一代,於是乎我們幾歲就要結婚,幾會就要生小孩,為了讓小孩能努力在社會起頭,為他請家教,學技能等等…等他長大,就換他生小孩,換他為他自己的孩子,請家教、學技能…等等一連串的循環…

不管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就算是活在石器時代裡,人類社會依舊是這樣的循環,只是以前石器時代的人是拿石斧出去打獵,追逐著獵物 (跟現在我飆車有異曲同工之妙),而現代的人則騎著機車或搭車到一個組識內上班而已…

都是為了生存、為了繁衍,為了這些,人類頂多改變了生活的型態,改變了合作的方式,分工的方式,生活的模式…但骨子裡還是跟最初的人類一模一樣,一樣的在奮鬥跟工作。
那到底是誰讓這些生活更好呢? 如果是那些思考的哲學家、為了科技進步的科學家,如愛因斯坦、亞里斯多德等人,他們為什麼又能這麼灑脫,不被現實所羈拌,所拌倒呢?也許他們沒有小孩,不屑承擔家庭責任,與其細細只為一個家庭付出,不如為追求真理,為追求人類更廣大的知識而努力。於是他們放棄了成家立業,放棄撫育下一代。

將志業放在全人類,全世界身上,他們逃脫了俗世的想法,甚至逃脫人類原始而來的基因,不被人類長久以來的貪念及慾望、業障所矇敝,他們看見的,是更遠更長的未來,於是乎他們認真、雖然不可一世,雖然難以了解內心的想法,但卻留下比繁衍、生存更重要的事…
愛因斯坦在六歲以後才會說話,他一直在看著這個世界,探索這世界,一直努力問為什麼,質疑著,跟牛頓一樣,不甘於既成的事實,發握真理與真相…。

果然是這些偉大的人…想著想著我於是騎到公司了,然後還是得上班、打卡…為五斗米折腰,好難成為聖人 XDD

沒有留言: